明清园林设计审美意境

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,意境之美。它启示于人的至善、至美、至真的境界。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,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——天人合一观。缘于自然,高于自然,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,微缩自然于聚地。
明清时代的园林设计继承了前代的章法并发扬光大。明代计成的名著《园冶》更是从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详尽的总结和归纳。我国观存的传统园林多修于明清时期,集中了古典园林之精华,更见完美传统。

 

 
明清时的园林设计大体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。两种类别都具有美的哲学与意境。并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的思维方式。园林设计是一种动态的景观设计。石求奇,廊求旋,水求曲,路求幽,假山重叠,奇花异木,四季更迭,每个季节都会带给人不同的绝妙感受。协调的色彩叠加,十分注重融于周围环境的美,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,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。
 

 
在空间处理上,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痕迹的结合,在园林造景的手法上借助于引景、建景、借景甚至是对景等形式把自然景色烘托的更美;体现一定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色。
 

 
“宜”是我国园林设计的核心。“宜”的主体是以人为主体的、审美的,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性与感性追求的平衡;也是使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平衡。它既是设计师艺术与审美的自觉,亦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产物,更是园林设计美学意境的精致概括。
 

 

 明清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内外交合,是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的外延表现。在中国艺术范畴中,尤为强调情景交融,情由景发。因而,其景常是以“画”或诗的境界、格式来设计和建构的,借景以内合,作为一种整体的设计方法。


 
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大体体现了天人合一观,尤其在老庄的道家哲学中:主张虚实相生,有无转化,色空共存。主张可用艺术哲学的手法,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,创造出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“空虚”、“幻境”般的审美意识。
明清园林设计渗透在艺术中,表现为“神与物游,思与境谐”的审美意识。即要含蓄抒情,富于绘画美和韵律美,其妙在曲,欲露先藏。

 

 
园林中参差布局、虚实对比,组成园中有园,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。在景物的布局上多层次、多方位演绎有序、渐进、动静、起伏、虚实的空间连续形式。尤其是整体和局部的互为对应与递进,隐现着内敛、含蓄而透逸、超脱的东方哲学。